1. 急救学习的三大误区
许多人对学习急救存在误解。根据中国红十字会2022年发布的调查数据,73%的成年人认为自己“没有能力实施急救”,而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误区:
误区一:急救只能由专业人员操作
普通人常误以为急救需要复杂的医学知识。例如,北京地铁曾发生乘客突发心脏骤停事件,周围20多名乘客因担心操作失误无人施救,最终延误了黄金抢救时间。实际上,心肺复苏(CPR)等基础技能只需简单培训即可掌握。
误区二:学了也用不上,浪费时间
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人数超过70万,其中50%的伤者因现场无人施救导致病情恶化。例如,2021年广州某小区一名儿童因食物卡喉窒息,幸好事发时有邻居接受过海姆立克法培训,最终成功挽救生命。
误区三:操作不当可能承担法律责任
《民法典》第184条明确规定:“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。”法律已为施救者提供保护,公众无需因过度担忧而放弃行动。
2. 普通人必学的三项急救技能
掌握以下三项基础技能,关键时刻能挽救生命。
技能一:心肺复苏(CPR)——与死神赛跑
案例:2023年上海马拉松比赛中,一名选手突发心脏骤停,现场志愿者立即实施CPR,配合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成功恢复其心跳。数据显示,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进行CPR,存活率可提高至50%以上。
操作要点:
1. 确认环境安全后,检查患者反应和呼吸;
2. 以每分钟100-120次的频率按压胸骨中下部;
3. 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,每30次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。
哪里可以学习急救:各地红十字会、三甲医院急救中心均提供CPR培训课程,部分社区还会联合机构开展免费教学。
技能二:止血包扎——避免失血性休克
案例:2022年重庆某工地发生钢筋穿透伤,工友用干净布料加压包扎伤口,为伤者争取了1小时送医时间。数据表明,严重出血若未及时处理,10分钟内可能导致死亡。
操作要点:
1. 直接按压伤口止血,使用无菌纱布或干净衣物;
2. 四肢出血可抬高患肢减少血流;
3. 使用绷带固定时避免过紧,防止组织坏死。
技能三:气道异物处理——海姆立克急救法
案例:杭州某餐厅顾客被肉块卡喉,服务员运用海姆立克法在40秒内成功排出异物。数据显示,90%的气道梗阻死亡案例发生在家庭场景中。
操作要点:
1. 站在患者身后,双手环抱其腹部;
2. 快速向内上方冲击,重复直至异物排出;
3. 婴儿需采用背部叩击联合胸部按压法。
3. 哪里可以系统学习急救
急救技能需要规范培训才能正确运用,以下是三种可靠的学习途径:
途径一:红十字会认证课程
中国红十字会提供4-8小时的标准化课程,涵盖CPR、创伤处理、灾害应对等内容。学员通过考核后可获得国际通用的急救员证书。北京、上海等城市年均培训超10万人次,课程费用约300-500元。
途径二:医疗机构公众培训
三甲医院常开设公益急救课堂。例如,华西医院每月举办“急救开放日”,2023年累计培训市民1.2万人。这类课程多由急诊科医生授课,实操设备齐全。
途径三:在线平台+社区活动
腾讯公益、丁香医生等平台提供免费急救教学视频。2023年“全国急救日”期间,超过200个城市开展了社区演练活动,参与者可现场操作AED和包扎模型。
哪里可以学习急救的补充建议:企业、学校可联系专业机构定制培训;部分城市(如深圳)已将急救课程纳入积分入户加分项。
4. 急救能力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
急救不仅是技能,更是文明社会的体现。日本法律规定中学生必须接受急救培训,其公共场所心脏骤停存活率达38%,远超我国平均水平(不足1%)。
行动建议:
1. 选择红十字会或医院认证课程,确保教学内容规范;
2. 每2年复训一次,更新知识储备;
3. 鼓励家人、同事共同学习,提升群体应急能力。
哪里可以学习急救的终极答案:通过“红十字会官网”“120急救中心”“社区公告”三大渠道查询近期课程。生命救援没有旁观者,接受培训就是为家人和社会增添一份保障。